追求幸福乃人生目的。廣東省佛山市援疆老師胡大強在援疆歷程中對幸福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2013年被“點將”來到伽師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伽師職校)擔任校長的他,在伽師一干就是6年。他說:“我在伽師找回了詩一般的激情。”
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
教育對接產業—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扶貧—扶貧改善民生—民生助力穩定,教育是極其關鍵的一環。產業發展急需一大批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產業工人,脫貧更是如此。
2013年6月,投資1.7億元建設的伽師縣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園落成,硬件設施的改善,急需一位優秀校長。佛山華材職業技術學校黨委書記、副校長胡大強作為..來到伽師,針對當地情況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被伽師縣委、縣政府“相中”并“點將”,希望由其擔任伽師職校的校長。
初來乍到,胡大強萬萬沒想到偌大一所學校幾乎沒有學生,當地人不愿送子女上學,一些家長甚至認為,孩子讀不讀書、升不升學無所謂。
在這樣的情形下,如何招收學生成為胡大強要破解的..道難題。他創造性地與當地黨委、政府一起建立起“五長”負責制,即縣長、校長、鄉長、“村長”、家長各負其責,把適齡孩子帶到學校、留在學校,并制定出臺了學校規范化管理的多項基本制度,包括教學常規、教師培養等各個方面。
如今的伽師職校,已成為南疆中等職業教育的標桿。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從36%提高到87%,紡織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9%,培養出的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預訂。
改革讓師生受益匪淺
真心實意的關心,務實真誠的行動,贏得了師生的信任。有了師生支持理解,胡大強沉下心來,以汽修運用與維修專業為示范點開始調研。他發現該專業學籍在冊學生有100多名,但平時在校上課的學生只有50多名。導致學生流失的原因是師資水平較低,課程缺乏完整體系。
為了解決老師不會教、學生學不到技能的問題,胡大強常常泡在課堂和實訓間,組織老師們開會,親自上示范課。根據在佛山華材職業技術學校工作的實踐經驗以及伽師職校的狀況,設置“二主軸,多模塊”的課程體系。“二主軸”為“雙語”教育和品德教育,采用“多模塊”化教學,每個模塊對應一個專業技能和一個工作崗位。
“這個做法讓老師更加專業化,更有針對性地去教學。”伽師職校老師約仁薩·熱合曼說,“改革讓師生受益匪淺。”
“辦成真正的好學校”
2016年,前一批援疆干部完成援疆工作離開新疆時,胡大強選擇留下來,繼續自己的援疆生涯。
“作為這所學校進入新校園的..任校長,作為這所學校從職業高中升格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后的..任校長,我放心不下,希望再通過3年的努力,把它辦成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校。”胡大強說,要使學校的發展不因為某個人的去留受到影響。
援疆以來,胡大強不僅走出了一條職業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更播撒了一顆顆民族團結的種子。
民族糕點專業二年級學生阿曼古麗·艾拜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體弱多病。作為家中長女,品學兼優的阿曼古麗產生了放棄學業、打工掙錢貼補家用的念頭,并向班主任提出了退學打算。
阿曼古麗的家庭情況牽動著胡大強的心。他將阿曼古麗的父母請到學校,向他們捐贈了2000元。隨后又到她家家訪,向其父母講明學習技能的重要性。很快,阿曼古麗又面帶笑容回到了學校。
“寒門何以能出貴子,很多時候就是靠關鍵時刻有人拉一把。一個都不能少我做不到,我所能做的就是拉住一個是一個。”胡大強說。